GG热搜
胡教授的日记
匿名用户
2018-03-05
次访问
我的授业恩师胡教授,于去年仙逝,享年90高龄。

  胡老生前,虽已耄耆之年,走路行动稍有不便,思维理智却还十分清晰。一个大天白日,我去探望于他,适值其家人都为衣食奔忙在外,老人独居寓所颐享天年。见我到来十分高兴,茶点招待,又弈了一盘围棋。突然他拉住我的手,带着期求的目光说道:“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应允否?”

  凭我和他的关系,我目前的学识及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提携和造就,恩师有求,纵刀山火海也当竭力完成,遂应道:“老师有事,学生定当尽力去做”

  胡教授面带红晕又有几分伤感地继续说道:“老朽已是风烛残年,不定何时撒手人寰。近年来退休在家,寂寞之余便会闭目沉思,忆起当年的沧桑岁月和峥嵘年华。诸多兴高采烈之事无愧天地良心,然有一事使我至今耿耿于怀、内疚于心,愧对一位弱小的女子。多少年来我一直想把这件事坦诚出来,以表示我对这位女士的忏悔,可是又难以启齿。惟恐旁人会说:这样一位知名的学者教授,也会做出如此荒唐不拘、无情无义的丑事,我的一世英名也就彻底地付诸东流了。近年来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内容形式都不拘一格,且又是匿名的,可老朽对这些新玩意儿又是外行。所以想请你帮忙写一写,贴到网上去,不知行否?”

  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讶!想不到平日里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胡教授,背后还有见不得人的风流韵事。一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个究竟;二来我的女友qjnqqjnq正是冰网上某个版块的斑竹,请她帮忙贴篇文章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易如反掌,于是满口答应。胡教授从书柜里拿出厚厚一叠古老的用毛边纸线装订成的本本递给我,说道:“这是我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日记,你拿去看看,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拜托了”

  此后,每逢闲暇无事我就打开胡教授的日记,望着那工整的用毛笔直行书写的蝇头小楷,读着那娓娓生动、荡气回肠的“城南旧事”

  为年青时的胡老风流放荡的行为而憨笑,更为那位可怜的女士悲苦惨痛的遭遇而叹息。可是由于公私事务烦乱忙杂,胡老交托之事也一直没有完成。

  如今胡教授已经驾鹤西去了,为了感谢恩师对我的栽培和信任,是该帮他把遗愿完成的时候了。

  胡教授的原籍是我国古代盛产师爷、幕僚,近代层出名流、学者的浙江绍兴。

  也算是个书香世家,上朔祖宗八代,也出过几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在官场里混迹,赚了点银子,就在家乡置了些房产土地,一代代传了下来。虽谈不上家财万贯,却也是个殷富的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早年也当过几任七品芝麻官,后因时局混乱,就辞官在家休养生息。由于家庭的传统和社会的地位,胡家历代都是尊师重道、治家有方的,所以胡老从小在父亲的督促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众所周知,绍兴是越剧的故乡。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越剧蓬勃发展向上的时期,不知因为什么机遇,使得正在上高中的胡老迷恋上了戏剧。不但经常出入于正规的戏院,观赏名家的演出,甚至还常在农村乡镇的野台班子里厮混。为了这个没有少挨父母的责骂和惩罚,却仍痴心不改。后来听行家介绍,说北方的京戏比南方的越剧更加博大精深、磅礴恢弘。于是高中毕业后就向家人提出要到北平去上大学,乃父对于儿子要求上进自是高兴,倍加鼓励,于是胡老只身北上,进了北平一所大学的新闻系。

  脱离了封建家庭的桎梏,投身到繁华的大都市中,年轻的胡老就像鱼儿进了大海任意遨游,鸟儿入了天空自由飞翔。“五四”

  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浪潮如旭日东升,蓬勃向上,激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北方流行的各种地方戏曲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都在这股浪潮推动下,作出历史性地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诸如“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等众多名家新秀。许多从国外引进的艺术形式如话剧、歌舞等也频繁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作为戏迷的青年胡老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北平,正是如鱼得水、如鸟入林,尽力观摩、尽情享受。